昆明信息港 昆明信息港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RSS地图
首页 | 昆明信息 | 县区信息 | 云南信息 | 国内信息 | 国际信息 | 综合信息 | 娱乐八卦 | 体育热点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信息 >

中国学者研究阐明夜间光照如何导致小鼠抑郁样行为

时间:2021-06-13 01:17阅读:

  已有研究表明,光会影响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虽然在白天使用光疗具有抗抑郁效应,但来自光污染或电子设备的过度夜间光照被认为与抑郁症状有关。不过,这种夜间光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此前一直未明,备受学界关注。

  在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与合肥大学赵欢教授和同事对此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让小鼠每晚接受两小时剂量的蓝光照射,一共持续3周。他们观察发现,小鼠3周内会慢慢发展出抑郁样行为,其衡量标准为逃避行为减少、对糖的偏嗜度降低,这种行为在实验结束后仍能继续维持3周。

  研究人员提出解释这种结果的一个可能神经通路:视网膜的一种特定光受体与背侧周围缰核和伏隔核这两个脑区的连接,阻断这两处之间的连接能防止夜间光诱导的行为改变。他们还发现,夜间光照对这个通路的激活强度远超过白天光照,这可能解释了为何白天光照并未导致行为变化。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总结说,如果光在人体中激活的是相同的通路,这些结果也许能解释为何过度的夜间光照与抑郁症状有关。

  该项实验研究为何选择蓝光照射小鼠?赵欢通过网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相关研究的前期工作都暗示,光对于情绪的调节这种不涉及成像的“非成像视觉功能”很可能是由视网膜内的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所介导,而ipRGC感光的最敏感波长在480纳米(nm)附近,即为蓝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当科研人员想要强调ipRGC感光的作用时,常会选择蓝光以更有效地激活ipRGC。

  至于后续研究规划,赵欢认为,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类似的通路或者机制是否在人类中同样存在。“夜间光对于人类的影响可能会涉及更为复杂和多样的机制,而我们的发现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能够证实在人类或者至少昼行性动物中,类似的环路机制同样起着诱发负性情绪的作用,那么下一步就可以设计精细的手段针对这条通路或其上的分子靶点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完)


  中新社北京6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最新发表中国学者的一篇研究论文称,每晚用蓝光照射小鼠两小时,几周后,小鼠便会出现抑郁样行为。该论文阐明造成这一现象的神经通路,或能解释过度的夜间光照会如何影响人类。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4月26日新增确诊病例11例 均为境外输入 下一篇:机构预测 5 月 CPI 继续回升 涨幅达 1.5% 左右
本栏随机推荐新闻
·钟南山:“我从来不会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
·小学校 大教育
·西沣路一小区一楼住户
·吉安农商银行发放首笔
·疫情期间武汉推行医保
·中信银行西安朱雀南路
·别逃了! 周至公安成
·农发行乾县支行学史力
·全方位强化干部政治素
·浙江:对外地返校学生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
·云南精简证明材料1868
·继新疆棉花后,新疆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相关新闻
·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行
·涉嫌垄断行为,扬子江
·学史悟践担使命 立行
·帮你渡难关 与你共成
·打架斗殴、寻衅滋事..

友情链接
昆明信息 | 县区信息 | 云南信息 | 国内信息 | 国际信息 | 综合信息
苏ICP备11091032号-1 Copyright © 2016-2018 昆明信息港 版权所有.